Heizo Takenaka
美
国 次债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。日本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破裂之后,也曾于90年代出现类似的信心危机。造成那场危机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对动 用国库资金向银行注资犹豫不决,而是仅仅以扩大需求面的错误政策来应对。当政府最终采取行动时,却走了弯路,而且也太晚。从日本泡沫破裂到政府第一次向银 行注资整整隔了9年时间。信心危机一旦出现,就只有一个选择:政府和央行都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平息危机。危机时刻需要拿出行动。日本对抗信心危机的痛苦经历对全世界都具有借鉴意义。这里有两个重大教训。
首先,只有注资并不能解决问题。如何安排注资更重要。首先必须要对金融机构进行准确、严格的资产评估。只有进行这一步以后才能进行必要的资本注入,也才能迅速推进。
不相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金融市场焦虑情绪最重要的来源。不幸的是,在90年代末,日本在银行依然隐瞒不良资产状况时就进行注资。结果,即便在注资之后,金 融危机依然持续。直到2002年,时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(Junichiro Koizumi)推出“金融振兴计划”之后,危机才得以解决。根据该计划,银行接受严格审查后才进行必要的注资。结果,政府于2003年向Resona Bank注入资本,随后形势开始好转。
第二个教训是,采取的行动可能过火。在危机之中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,但有些举动需要避免。如果一些机构获得过度的保护,其他机构所受的影响会加剧信心危机。
在当前形势下,全球范围内取消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趋势会引发问题,日本目前也在讨论取消这一准则。其想法是,为防止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显得更糟,暂时取消一些会计准则。这样是大错特错。取消按市值计价的准则会加剧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担忧。因不确定资产负债表状况而产生的混乱只会更加严重。
一些人将取消按市值计价的准则视为积极政策,其原因不难理解。但在为稳定金融业而采取行动时,正确的顺序是首先实行准确的资产评估,然后再展现金融监管标准的弹性,比如调整资本比率和证交所上市规则的要求。改变会计准则只会适得其反。
当 危机发生在大选期间时,会计问题就更为棘手。两相作用导致政治上出现不加选择的行为。2003年,日本大选与金融危机“撞车”之时,许多政治家和行业团体 都呼吁暂停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,以防银行出现资本短缺。最终,小泉纯一郎领导的日本政府拒绝了这一提议。如果我们这样做了,投资者只会更慌乱,也会进一步 对银行的财务报表丧失信心。如果当时取消了按市值计价的规则,处理不良贷款和实现经济复苏就会需要更长时间。
面临信心危机之时,弹性和大胆是至关重要的。虽然如此,但事态紧急并不是冒进的借口。扭曲会计准则就是鲁莽行动的典型例子。这个问题将考验全球政治领导人的谨慎和智慧。
(编者按:本文作者是庆应义塾大学(Keio University)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,曾任小泉纯一郎内阁的经济大臣、财政改革大臣和总务大臣。)
相关阅读
金融危机烧向拉美 外汇交易损失巨大 2008-10-22澳大利亚总理呼吁联合应对金融危机 2008-10-22
金融危机重创伦敦金融中心地位 2008-10-22
世界感受中国经济放缓之痛 2008-10-21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